2024-07-11 15:33:04 | 高校选途网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工农路22号。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是于2011年5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座落在荆州,以工学为主,涵盖经济、管理、艺术等专业大类。学院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53.5万余册,国内外期刊近千种。
2021年,荆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整体搬迁。”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整体搬迁项目位于荆州开发区,东至王家港路,南至美的路,西至月堤路,北至豉湖渠南路。总用地面积488147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33300平方米。
2021年2月,学校与荆州教育学院、荆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成立东校区、西校区,并举行揭牌仪式,全面开启“一校三区”办学的新征程。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合并后实行“一校三区”办学;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非全日制学生一万五千余人;共开设45个专业。
学院有教师475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26人,楚天技能名师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至70%。学校教师30多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54部,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1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
质量工程: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商务为国家骨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保险实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为湖北省特色专业。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已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建有包括中央财政支持智能光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在内的1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有包括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湖北省集训地在内的8个省级重点建设基地以及10个市级重点建设基地。
荆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招生要求如下: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教育相关规定的年龄、身体等方面的要求;
3、具有相应的学历和学科基础;
4、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5、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荆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概况:
荆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创建于1964年,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6年荆州市政府为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将荆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交由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全权管理。2021年1月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与荆州教育学院(荆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荆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785人,荆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与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共享教育教学资源。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原沙市职业大学)是于198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普通高等学校,以工学为主,涵盖经济、管理、艺术等专业大类,是全国最早开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现拥有中央财政支持或教育部批准的专业建设项目4个,校内校外实训基地4个,全国行批委委员2名;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专业建设项目8个,校内校外实训基地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荆州市政府批准的专业教育示范基地2个。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省、市级课题60余项,获国家专利7项;
在国家、省级各类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奖近380人次,教师获奖近120人次。学校已成为国家光电应用技术的黄埔军校,全国重要的保险经纪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占地面积21464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2147.38平方米,固定资产18360.39万元。推进以中高职教育衔接为主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选途网
按照需要配齐人员编制,对职教中心的招生工作、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实训安排、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进行全面管理,并做好同学校其他部门的协调、衔接工作。从2016年起,荆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面向湖北省招收初中生,这些学生共享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技能提高、知识增长等方面都能得到较大发展。
万书元,男,湖北仙桃人。1981年1月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今长江大学)中文系,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戏剧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1981年1月至1985年9月分别在荆州教育学院和沙市商业局从事职业教育工作。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别在东南大学社科系和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工作。2007年7月调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至今。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第一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研究会常务委员,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访问学者,贵州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
朱崇志,男,山东临沂人,1974年生。2000年至2003年师从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攻读戏剧史与戏剧学,博士论文获华东师大“优秀毕业论文”奖。现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化、戏剧影视文学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张永胜(笔名:张生)。男。1969年9月生。河南焦作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化理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业余进行小说写作。研究生招生专业及方向具体如下:1,硕士:文艺学专业2,博士:文艺美学专业 外国哲学博士点生源情况良好,每年招收10余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国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刘在泉同学成为同济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毕业生。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博士。
2007年起,先后有外国哲学、美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2007年起,哲学、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先后有学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就业状况良好。 2007年成立欧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关欧洲(德、法)哲学、欧洲宗教、欧洲诗学与文学、当代欧盟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济文科研究的品牌。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在学界赢得很好的声誉。2009年成立鲁迅研究中心,与北京、上海等地鲁迅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开展合作,已成为国内鲁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院成立以来,共出版专著(译著)1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有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孙周兴教授、高宣扬教授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近50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2012年开始,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启动《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近二十项。 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创意文化、文化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我校人文学科总体布局。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和实施“欧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争取成为国家级哲学人文科学研究基础,参与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实施该平台计划中的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设,提升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
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争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在现有学术优势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3-4个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大力提升我院办学层次和学术竞争力。
2024-06-29 10:21:10
2024-06-27 20:27:42
2024-06-16 10:09:18
2023-08-31 02:50:22
2024-06-19 07:45:29
2024-06-29 13: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