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校选途网小编整理了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上课没人听?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上课没人听?
大学老师上课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吹牛逼型
这类老师上课还是有人听的,但还是分为两类学生:一类听得津津有味,哄笑连天,把上课老师的吹牛逼激情再次推向高潮;另一类睡得贼香,打雷也弄不醒的那种,梦口水流了一地。
在大学,吹牛逼的老师一般是这样上课的:
走进教室,(以前是拿讲仪,现在是拿课件,其实有没有讲仪和课件都是一样的)只要把自己要讲的课题写在黑板上或展示在屏幕上,如果学生有教材的就拿出来,没有教材的就拿出笔记本,然后讲述自己要讲的什么课题和什么内容,再然后由讲课内容引出的一些牛逼故事和传说,越说越起劲,越说越离题万里!当然,这种课也不枯燥,反正学生也当作打发上课时的无聊时光。老师呢,牛逼吹得响,上课感觉时光也过得快,反正是混时间拿工资嘛。
一顿牛逼吹过之后,一看时间,噢,卧槽,要下课了!然后书归正传,把要考试的重点叫学生勾一下,这节课就这么快过去了,师生皆大欢喜。你看这牛逼吹的,好不好?
二、照本宣科型
这类老师比较敬业,也很辛苦,老老实实上课,认认真真备课。
像这类老师,是很努力的,每节课都按部就班,一丝不苟,该抄笔记的要抄笔记,该画重点的要画重点,让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写笔记。他们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也要求学生努力看书背书,就像教中小学生一样。不过,这类老师的课一般比较枯燥,学生不大喜欢听,有逃课的,有睡觉的。但一般老师都不作强求,只是考试的时候,老师就要看人来打分了,那些平时不努力的很容易着挂科补考。
三、学者大师型
这类老师就比较牛逼了。
这类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学贯中西,知识结构自成一体,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在上课的时候,能紧紧俘获学生的心,理论套一套的,而且能旁征博引,把深奥枯燥的理论也讲得生动有趣,语言也幽默风趣,而且是口吐莲花,使学生很喜欢听他的课。一般这类老师讲课,不需要学生记笔记,只要学生感兴趣听就行了,然后从中得到知识和领会深刻的道理。最近在网上正红的戴建业教授,就属于这一类的很牛逼的大学教师。他讲古诗词,人们都喜欢听。
比如说,像易中天老师给大学生讲三国的话,可能学生喜欢听的比较多。能把枯燥的 历史 讲得生动也算他老兄有很高水平了。再比如,一位教授讲外国文学中的普希金的诗的时候,如果他要照本宣科的话,我估计听他课的学生是很少很少的。但如果他把普希金的诗和他有趣的生活轶事结合起来讲的话,然后教授再把语言搞幽默风趣一点,学生多半是喜欢听的。当然,学者大师型的教师在民国初期一大把一大把的,比如李大钊、陈独秀、章世钊、周树人、陈寅恪、刘文典、胡适、林玉堂等等举不胜举。但如今学者大师的总数量,还是有点疲软。
总而言之,当一个大学教师是不难的,难的是要让你的课学生喜欢听。还有就是搞学术研究也很难。其次才是晋升职称。
有的确实是浪费时间,我就以自己的大学经历为例子。吐槽一下部分老师。
想起以前的一些专业课,老师上课就跟定点定时打卡一样,感觉念完PPT就算完事。有一次讲逻辑把自己都绕晕了[捂脸]但是作为学生又不敢质疑,所以有的实在不懂就百度。
其实不只是我有这样的感受,之前某位up发表了《大学:大不了自己学》视频中也吐槽过。真的就念PPT不解释概念。
这一点,评论里面有网友也有很多有共鸣的,
最 搞笑 的是上课放视频,视频里的老师也在念PPT。
[我想静静]直接一个“好家伙”脱口而出。
然后有人道出了真相,归根结底还是考核问题。
其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清楚地记得大学里有个老师提到他经常凌晨还要在那里做论文,为什么用“做”这个字,因为一篇论文不是光凭空写一写就可以,还要很多实践报告。
所以真的不怪一些大学老师为什么不研究教法,那么累谁还有时间。
这不得不提一下我们那位心理专业课老师,想想就无语,天天在讲台上讲她孩子和老公的事情。每次记着笔记,她一开口说“我们家……”,同学就心照不宣直接拿出手机刷消息了,因为真的不感兴趣。
好像基本都会有这样一位老师出现[泪奔]
其实大学里面大部分老师还是很专业,比较负责的。我记得我们的现当代文学的老师每次上课总是补充讲解很多名人故事,而且在讲重点知识和稗官野史之间总是能做到很好的转换。课堂一松一驰,一点也不累,最喜欢就是上他的课。
还有很多网友也评论到一些不可错过的好老师。
那为什么大学老师负责的情况下,学生还是不听呢?
因为手机诱惑力太大了,多少人上课都被牢牢捆绑住,特别是普通大学的学生。
这一条是针对学霸的,由于我是在普通大学,暂时感受不到。[泣不成声]
其实上课听不听,无论哪个学段,什么时候都是师生双方的事情。
大学本来就不是很初高中那样被老师“按”着学的,有相对的自由空间,至于怎么看待这种自由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学生方面,有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以为完成任务了,可以高枕无忧了,反正好与不好,老师和学校都给毕业,拿个毕业文凭就可以了,甚至这些人来读大学只是为了镀镀金,然后拿个高学历回去,就可以凭借父辈的权势,找个好单位工作。另一些人上大学后极度的放纵自己,自甘堕落。更有一些本来就蒙得上大学,水平达不到。因此这些人都容易对老师上的课不感兴趣,甚至讨厌。
二是老师本身的问题,大学本身的知识比较深奥,老师讲的多,再加上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话单一枯燥乏味,没有能把深奥的问题变成有趣的东西来讲解,不引发学生兴趣,故而很难得到学生的喜爱。
大学老师上课没人听,这太离谱了!大学课堂是正常的,大学老师上课都很认真,大学生都在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当然也有极个别老师上课不认真,少部分学生没有认真上课,有多方面原因!
一说到教育,网民都喜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主要目的是“博眼球,赚流量”,这不是对待教育的“理性态度”,对教育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某一个老师出现“师德问题”,某一个学生“坠楼”等,马上转化为对教师群体的攻击;少部分大学生不上课,就转化为“大学老师上课没人听”等。
一、大学课堂教育很正常
如果大学老师上课真的没人听,大学就该解散了,孩子们也不用参加高考了,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实际上,中国大学的课堂教育很正常,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认真听讲、认真学习!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取得成绩有目共睹;中国大学培养的大学生,适应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大国工匠、院士、行业精英、基层工程师等,都是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
高校选途网
二、大学老师在认真上课
绝大部分大学老师都在认真上课,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大学老师上课不认真!教育部和各高校有一系列的制度来约束大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教育部规定:教授和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各个高校都要执行,这是大学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各高校对于本科教学都有一些列政策,包括本科生评课,各级领导听课,教学专家组、督导组抽查备课文件、考试文件、教学记录等!
三、少部分大学生不上课的原因
少部分大学生不认真学习、上课不认真听,原因是多方面,既与课程及学校有关,也与学生的态度和目标有关!
1、与课程的性质有关
大学的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课程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必须课的学分不能替代,选修课的学分可以替代,因此必修课比选修课重要,专业选修课比公共选修课重要!因此大学生不认真听讲的课程主要是一些选修课,尤其是公共选修课,或者是大四的专业选修课!
2、与学校有关
重点大学要求严、校风严谨、学风好,学生都很努力,上课都很认真;而差学校,正好相反!一般来讲,重点大学比普通大学要好得多,这也是孩子们要努力考上重点大学的原因之一!
3、与大学生的态度和目标有关
一些大学生上学的目标就是“混文凭”,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考试及格即可、获得学分就好”,而大学的课程考试及格相对比较容易,平时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听讲,考试前突击一下也可以过关。
总结: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各个高校有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大学老师认真上课、大学生认真听课,大学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因此不存在“大学老师上课没人听”的情况!
有部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认为,十二年寒窗苦读,终于熬出头了,已进入大学的天堂了,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了。
在大学里,课堂上不听课的学生是一种懈怠的表现,根本没意识到毕业后就业的危机感,反正已进入了大学,备考时的紧张现在该放松了。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在填写志愿时发生了“专业调剂”,原本喜欢报读的专业没报上而调到了其它专业,所以上课时就不爱听老师讲课。再一种情况就是被大学录取时,分数刚好超线,勉强被录取,高中时的学习基本功又不怎么扎实,刚涉猎到大学课程,对大学老师上课的模式不适应,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想听课了。再列举一种情况,学生有满足情绪,认为进入大学就是学习的顶峰了,课程也没高中时的多,把专业课学好,平常修一下学分,到时考个60分就万事大吉。
从最近几年大学生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三观”发生了改变,倾向于享乐主义;说严重点就是花着父母的辛苦钱一心想弄张文凭而已,怪不得近年来的职场,大学生求职屡遭失败,这和他们掌握的知识能力有关。因此,考上大学不易,还望当代的学子们发愤读书,用知识来迎接自己美好的明天。
我曾经去师范大学招聘毕业生并遇到过这样位学生,她告诉我大学时,某科老师的课从来不听。因为大家都知道此老师上课就是拿他自己的书读,考试反正大家都过。从开始上课一直读到下课。所以同学们一上课就睡觉,一觉睡醒往往老师正好读停,也就下课了。
这个要分学校、课程和年级,教书十几年我可以谈一下我的看法。一般名校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来说,听课人数要多一些,就像越是富人越努力越是穷越懒惰一样的道理。特别是像985学校,学生一般进学校都有很远大志向,出国或者读研,即使毕业找工作也是找知名企业,另外老师的水平也非常高,有一流的老师和一流的学生课堂气氛学风当然非常好,听课的自然就多。
我们学校是一个普通的211,一般大一的学生听课很认真,大二大三慢慢听课的人就少了。低年级学生听课大部分是靠学生的态度,高年级学生听课要靠老师的水平,教得好自然听课的就多。我经常和学生说,老师上课是为了减轻学生自己看书的痛苦,如果你听了老师的课再看书更痛苦,那说明老师课讲得很糟糕。
另外,和课程有关系,像数学类的课程特别是到高年级听课的不多,以前讲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数学物理方程比高数难很多,讲课是一个挑战,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经常需要一边上课一边鼓励学生。
因为现在大学有的教师上课,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陈旧,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三是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素养不高。这些问题就导致教师上课吸引力不强,学生不愿意听课的现象。
我是大学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高校课堂有学生不听课现在非常普遍,越是一般高校、高职高专情况越严重,究其原因是学苗的问题,985、211这样的高校学生素质好,即使不听课堂上讲的内容,但也不说话睡觉玩手机,而是看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高考录取分数很低的高职高专学生则自由的很,吃东西、聊天、睡觉、玩手机就是他们上课的主要活动。尽管高校教务部门和督导人员给任课教师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通报批评、扣罚绩效工资,但因为整改方向南辕北辙,只要求教师不要求学生,因而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毫不在乎,原因就是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而板子打在教师屁股上,问题当然得不到解决。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有没有责任,当然有,教师队伍里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和滥竽充数的,学校只要对这些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就可以了,不能一人得病全家吃药。再回过头来说学生,高考满分750分,而高考成绩150分的学生也能上大学,你让这样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能不能听懂是一方面,关键是这样的学生能坐住板凳吗?这就是很多高校课堂上老师讲课没人听的主要原因,当然任课教师水平低,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教师都是又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的。我倒觉得高校教务和督导部门,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外行管理内行,不尊重教师,不懂教育规律是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是一名普通二本高校的讲师,我结合多年的观察,谈谈我的思考。
上课没人听是不想学习的直接表现。不想学习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主观的,另一种是客观的。
不想学习的主观原因主要是自我放纵
很多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应该放松了。殊不知,学习只能是越学越深,越学越难,哪有越来越容易的道理。
不想学习的客观原因就是“跟不上”
大学的教学模式跟高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1.大学的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进度快
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讲授专业所需要的各类知识和技能。与高中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没有辅导,没有大量的练习,绝大多数课程都没有辅导书。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感悟,自我提升。
大学的教学进度快,而且很少有单元辅导和复习课程。学生一旦落下进度,就很难跟上了。
2.大学的考核是过关式的,内容广,综合性强
大学的考试只要及格就可以毕业,不像高考那么残酷。这也导致了很多同学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
大学的考试虽然不需要刷题,但知识体系要更复杂,考察的知识更广,所以,要想达到毕业标准用高中的方法学习显然不合适。
3.大学教师平均教学能力不如中学教师
大学教师中,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师范出身的,对教育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基本功等方面都明显低于高中教师,所以,大学教师平均教学能力不如中学教师,课堂的吸引力不强。
求09广州中考满分作文和09各地高考满分作文各3篇~
《这也是一种问题》
福建考生
有瑕疵的才是真实的。——题记
曾几何时,我们见过这样一则广告:画上有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一头奶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旁白说着“提取优质原乳……”画面转到厚重的灰白世界,在运作中的流水生产线上,一罐罐铁盒生产了出来,旁白说着“无菌生产车间,全
自动化管理,上千道检测程序……”画面转向一个个似乎很先进的设备,最后画面转为一个个母亲幸福的笑脸,旁白说“××牌婴幼儿奶粉,国家免检产品,妈妈们最好的选择!”广告到此为止。
所有的节目都会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到最后,因此“国家免检”就被放在广告的最后。
诚然,要获得这一称号实属不易,只有十分优秀的产品才能获得国家信任,允以免检。所以免检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问题。
有人说过一句话:干一行,毁一行。当获得了国家的信任后,为了利益,他们抛弃了良知。
好一个“国家免检”!好一个妈妈们最好的选择!当数以百万计的妈妈们兴高采烈地买下这些奶粉时,阴霾便笼罩在她们的头顶,若干年后,越来越多幼儿肾结石的病例发生,心力交瘁的母亲们终于发现头顶上的阴霾了,上面骇然写着两个字:“三鹿。”
当专业人士指出三聚氰氨绝不可能通过检验的时候,母亲们愤怒了:“什么1000道检验程序?什么国家免检?”她们的怒吼也无法使他们的子女恢复健康。名叫三鹿的奶白色的阴霾连成一片,笼罩着整个中国。
“我们究竟该吃什么?国家免检产品?名牌?哼……”一个母亲冷笑着说道,一滴眼泪滑落。
没有问题也是一种问题,在这场奶粉风波中,小品牌和国外品牌基本没有被波及,正是因为他们不“免检”。
在获得了免检称号后,得到的是无上的荣誉和群众的信任,同时也得到了犯罪的便利和事成后更为丰富的利润。我们已经无力质问“这些老总们难道没有自己的孩子吗?”但在这场风波过后,我们实在应该思考一下。
所谓乐极生悲,爬得越高摔得越惨,没有问题所造成的问题,比曾经存在过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来得严重。我们希望听到的是“我们还存在不足,我们会改进”,而不是“我们没有问题,请放心”。俗语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这个道理我们宁愿不懂。虚伪的完美令我们胆寒,有瑕疵的东西我们反而能接受。
近日,国家取消了食品类免检制度。我仿佛听见一声叹息,哀怨而悠长,令人动容……
风景这边独好
天津考生
我觉得,90后与80后、70后没什么两样,都要经过从小大到大、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段都是难得的记忆,也是一路美丽的风景。
人生的旅程很长,只能靠脚下的鞋子一步步地走,不能跳过哪里而直接到达下一站。作为90后的“老大”,在将要开始人生的另一站的时候,总爱留恋,留恋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有时也爱向往,向往成年后的独立自由。或许,我们应该时而环顾四周,看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风景。
课堂上的90后,吸氧式地接受素质培养而完善自我;生活中的90后,用“舶来”与时尚装点自己的高傲。这听上去或许令人难过,但却是少年真实的想法,叛逆而怪异。我们也时常吟上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满,或者把一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划在桌上来激励自己要始终抱有积极和热情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90后的我们总以为有这么一片天地,能让我们沉迷其中而乐不思蜀,也执着地认为那种快乐在其他年龄的人永远无法领会。
生活的碎片装点着沿途的风景,90后的我们快乐于当下的学习,从第一次走进陶渊明起,从第一次掌握简单的微积分开始,我们常常为又掌握了一点曾经自以为神秘的东西感到骄傲。我们面对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偶尔会心生恶魔而暗地诅咒,但也终究明白是他们才能使我们在今天变强,因为90后不是油盐不浸的石头。我们时常懒惰,会找出各种借口当家里的“皇帝”,但也不愿依偎在父母的臂湾下没有尽头,因为90后不想被人视为长不大的一代。我们有梦想,我们也爱冲动,我们总想跑,却常常在平坦的道路上跌倒。我们总觉得,前面的路很宽,树很高,花很艳,风景很美丽;但更经常的是,我们忽略了前方的一草一木实际上都是曾经在成长过程中种下的种子,在另一个地方发了芽。
高考过后,我们这些90后的老大就要迈出那段没有被定义的日子,而可能渐渐被社会格式化,那时会偶然发现这段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你正值成长的年龄,请停下脚步,时而看看路旁的花草。因为在人生的路上,成长的季节,风景这边独好。
知之·行之·思之
广东考生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点评】
点评人:胡家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广东考生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
化学反应式,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
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点评】
点评人:邓玉环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题目化用俗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吸引人。把“常识”比作“干粮”——基本的生存物质,强调了“常识”的基本要义,题目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
全文围绕“常识”作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强调了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开头针对教育界重“高端学问”的传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识的现象,呼吁社会不要轻视常识。然后从常识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常识是科技的基础,以及需要质疑常识三方面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尾扣题,结构严谨。本文最突出的是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生动自然,有个人见解,感情真挚。
但本文的书写不够工整,对常识的表述还不够精确,个别语句有瑕疵。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北京考生
曾经听过那首《隐形的翅膀》,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充满希望,飞向远方。而对于我,那双翅膀就是那看似厚重的书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满梦想,飞向远方。
清人涨潮在《幽梦影》中曾写道:“卷中有山水。”不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前人的话犹在耳畔。读书是一种感悟的过程。那一本本书就仿佛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跃历史的长河,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于是我看见苏东坡在明月下起舞,高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看见梭罗独自坐在瓦尔登湖垂钓一天星河,脸上是不尽的悠然;我看见千年的帝王将相,看见千年的兴亡成败。是的,书如翅膀,它带我的心灵飞出狭小的窗口,让我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大千世界,开阔眼界,丰富思想。
天意从来高难定,人生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遭遇挫折痛苦时,正是书,那双隐形的翅膀,带我冲出重重阻碍,飞翔在湛蓝的天空。譬如说当我因考试成绩失落无助时,我会去读《东坡乐府》,让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冲走我的低迷情绪;又譬如说当我与朋友争吵时,伯牙子期那高山流水的曲子就会在我心中奏响,提醒我友谊的珍贵;而当我迷茫无助失去目标时,霍金那撰写《时间简史》的坚定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面前,让我重新找回目标。是的,书如翅膀,它让我摆脱泥沼的纠缠,找到人生目标,直冲向美丽的天空。
因为痴迷于书籍,也就痴迷于写作,痴迷于信笔涂鸦。于是当一名作家就成了小小的我的一个大大的梦想。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错,倘若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又怎能写出像样的作品?于是,书就更加成为了我一双不可或缺的隐形翅膀,它承载了我的梦想,穿过障目的乌云,带我飞向梦想的彼岸。
耳畔似乎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是的,书就是我那双隐形的翅膀,它丰富了我的眼界,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带我飞向成功的彼岸。
书,我隐形的翅膀!
这也是一种力量
福建考生
微笑,恰如淌过的溪流,柔和恬静;微笑,恰似那悬挂的一刀新月,皎洁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苍松,积蓄着万般力量……
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满,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心头一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
那次天崩地裂,那次地动山摇,高楼大厦瞬间成为一片瓦砾,多少生命在废墟下呼唤求助。当解放军战士将一个小男孩成功托起,放入单(担)架时,他轻轻地一笑,用满是灰尘的左手向战士们敬礼!这是一个孩子的微笑,也是灾区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笑。它传达了太多:乐观坚强地活着,感谢所有关心灾区的朋友们,我很好!
也许小男孩不曾想到很多,他只知道,每天都是阳光的,而微笑,是给自己最好的犒赏。
我们喜欢微笑,喜欢嘴角的翘起,喜欢那弯起的弧度,更喜欢它所传达的一种力量。
奥运会的志愿者们,无论在何种场合,面对何种肤色、国籍的人,总是抱以微笑。这不仅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采,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的姿态。它在向全世界传递着一种力量,一种海纳百川,拥抱世界的力量!
而那2008张源自世界各地的笑脸,同样传达出微笑不可抗拒的力量。
不需要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笑;不需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充满血腥的狂笑;也不需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红颜一笑……这些笑,或太狂放不羁,或太刚烈顽强,抑或充满妩媚。而我们需要的,不过浅浅的会心一笑。
人们很容易记住温总理那慈祥的笑容,那是自信满满的他发自肺腑的微笑。面对金融危机,从容不迫;面对外国记者的犀利问题,他依旧笑对。他正如一代儒者,温文尔雅地处世待人。他的微笑,不也是一种力量么?这是笑对人生的一种力量!
微笑,正如同一支支高擎的火炬,在全世界,在湛蓝的天空下,一直传递着……
当人们帮助了困境中的你,你的微笑是感激,是满怀深情的力量;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的微笑便是宽容大度的力量;当厄运侵袭了你,而你却抱以微笑时,微笑便成了坚强勇敢的力量!
如果全世界都充满爱,充满微笑,将不再会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以及朝核问题。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将肩负着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那就是将微笑作为一种力量,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独一无二
上海考生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点评]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紧扣提倡创新、发展个性这一主题,足见其有阅读提炼能力。开篇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见其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正文由“板桥体”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开去,写到了幼时学习书法“描摹”的感受、写作界的“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潮,这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足见其有认识事理的思想素质。
虽然语言表达尚待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功底可嘉。
切莫走近
陕西一考生
古语有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时候对这句话大为不解,总觉得是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来才明白,这句话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
哲学。细细玩味,就会愈发赞叹古人的智慧与超然。
人是感情的动物,就是因为这样,人类才成为万物的灵长,也是因为这样,人类常为自己的情感而左右了对事物的判断。所以,"淡如水"亦是一种境界: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是不屑于酒肉欢颜的交往,而只是追求清淡、理智的沟通和淡泊如水的明澈。
过于浓烈的感情或亲近会像迷雾一样遮住自己的眼睛,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便也要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影响。偏见、袒护也由此而来。面对矛盾,选择,如果只一味地想要维护那份亲密,便会导致我们的片面和错误。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个穷困潦倒,一个则是商人。马克思的小女儿病死了,他无钱为她举行葬礼,即使如此,他却从未向他的朋友恩格斯要求过任何经济上的帮助。然而这样一份友谊却维持了几十年之久,成为佳话。这段伟大友谊的背后就是两位伟人对公正、平等、真诚的理解,也体现着他们对人生的追求。
"切莫走近",这样的一句话,并非真正的警告人们不要亲近,这只是一种长久而深切的提醒。提醒我们,保持一点距离,并享受这种距离所带来的美。这样的距离并没有真正隔阂了人与人的感情,而是透过一份距离留出了思辨的空间和冷静的余地,留出了平和的面对和公正的认识。
从小时候对父母亲的盲目崇拜,觉得大人的话都是对的,直到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随着所谓"距离"而微妙地改变着。而我们正是在这种改变中日渐成熟。
"切莫走近",就要这样一份淡泊如水的清醒与明澈,让心灵沫浴在冷静的和风中,成就属于自己的那份智慧和高尚!
【点评】:听唱新翻杨柳枝
黑格尔曾说:"距离产生美。"这句名言被无数评论家所用,而眼前这篇文章的作者却从另一角度重新阐释了它的含义。
文章的观点很明确(标题"切莫走近"也清楚地概括),告诫人们交往时恪守“淡如水”的原则,因为“过于浓烈的感情或亲近会像迷雾一样遮住自己的眼睛”。对于古语的阐释准确恰当,又辅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之例,高度凝练了其申的深刻哲理。论述并不武断,而是反复说理,从自己的体会认知到理性分析,可见作者对问题的把握和解决能力,更可见思路的清晰晓畅。文章语言也清新自然,显出文字驾驭的能力。
任人唯亲,任人唯贤
陕西一考生
感情是人类的本性,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的认识正误与深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韩非子》中的一一个寓言故事就是用感情来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典型。富人家的墙被雨淋坏了,他儿子和邻居家的一位老人都劝他修墙防盗,结果,丢了东西以后,他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而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很简单,儿子与他有血缘关系,由于对儿子的深爱,使他认为儿子料事如神,怀疑邻居老人是贼。由此可见,他判断事物不是依据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据感情的亲疏。重感情而没有理性思考是导致他对事物认识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
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古时有一位贤臣,深得君主信任,君主要他推荐一位能辅助自己处理国事的人,他出人意料地推荐了跟自己有仇但很有才能的人。曼子也是中国古代的名臣,他竟然将跟随他多年,情同手足且从没有做过错事的高缀辞退了,原因是高对他的过失一言不发,他们都是人,都有普通人的感情,可是,他们在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时候,没有被感情所左右,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如果当今社会的领导们在任用干部、选拔人才时,能像古代的这位贤臣和曼子一样,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少---些感情的色彩,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也许会更加纯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就会更有保障。
感情对我们认识事物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依据事物的本身,在理性的指导下去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就一定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点评】:古今对比依事析理
用了对比,美丑自见;善用对比,褒贬显现;巧用对比,辞近意远,对比,不失为写作的好方法。本文结构线条简单、明了,不受常规思维约束,只抓住"对比"来作文章。以寓言中"富人"依照感情认识、判断事物和今日干部任用上的任人唯亲类比,加以批驳;由古时姜子任人不唯亲而唯贤与今日干部任用上的任人唯亲来正反对比,呼唤人事任用上的公平、公正!古今对比、类比、正反对比,对比手法运用角度多变,灵活多样,是本文一大特色。同时紧扣所给材料和列举材料分析事理,阐述道理透彻,也是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698北京大学是什么意思698北京大学搞笑段子
1. “698北京大学”是抖音上网友们的一个搞笑创意表达,源自一名高三学生对高考分数和大学目标的自嘲。这个视频在发布时是为了激励自己,在视频中,大家大声报出理想分数和目标学校,其中一个男生充满激情地喊出:“698!北京大学!”视频本身没有问题,还很有感染力。然而,评论区却出现了各种幽默的回应,比如:“188!精油开背!”“288!美容美发!”“138!抛光打蜡!”这些评论后来被用来制作恶搞视频。
2. 对于视频中男生的口号,一些网友从心理角度分析,认为他大声喊可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自信,试图用声音来增强勇气或自我安慰。
3. 高考698分可以申请一些顶尖大学,如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医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等。
4. 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南包括:
- 了解政策和规定:首先需要了解招生政策和相关法规,特别是与填报志愿直接相关的部分。
- 掌握招生形势:了解招生趋势有助于正确把握填报志愿的原则和方向,避免主观臆断。
- 阅读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校关于招生方案、计划和录取规则的政策性说明,对于指导填报志愿非常有帮助。
- 分析批次线和学校调档线:收集近年各批次各院校在本省(市)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结合自己的成绩进行分析。
- 考虑相关科目成绩:相关科目指的是与所报专业密切相关的高考科目。优秀的相关科目成绩有助于录取所报专业,反之则可能降低录取机会。
5. 志愿填报策略:
- 平行志愿原则: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实行平行志愿,其中分数优先是核心原则。例如,如果院校1的录取分数是502分,院校2是488分,院校3是496分,计算机将先检索500分的考生志愿,如不满足则检索下一个,若院校2已满额,则该考生无法被录取,继续检索后续志愿。
- 填报策略:尽管是平行志愿,但检索仍按顺序进行。第一个志愿可以填报心仪的高校,第二个志愿应选择略低于自己的位次,且被调剂风险较小的院校,第三个志愿则是选择风险较小、专业优势较强的院校,这是比较保守的选择。第四个志愿应填报自己有十足把握被录取的院校,这是底线,至少应填写一个或两个这样的院校作为保底。
以上就是为什么大学的老师上课没人听?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高校选途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高校选途网:
www.baoaidong.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